Quantcast
Channel: 第三條跑道
Viewing all 10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政府擬設3職位推動三跑 年開支553萬 16團體聯署反對

$
0
0

題為編輯所擬。

編按:環保觸覺等16個團體今日舉行聯合記者會,促立法會議員在明日舉行的人事編制小組委員會,否決開設3個機場擴建工程統籌辦公室的編外職位。該3個職位為首席政府工程師、首長級丙級政務官及總工程師,政府文件稱開設職位的目的為監察機管局落實機三跑工程,估計每年額外薪酬開支為553萬。團體聯署聲明全文如下。

致 立法會人事編制小組委員會 全體委員

【聯署信】

有關:機場擴建工程統籌辦公室建議開設職位
三跑道文件細節通通欠奉
千四億融資刻意繞過立法會 議員須堅定否決申請 
要求政府交財委會審議 不容踐踏議會尊嚴

行政會議上月通過興建機場擴建成三條跑道系統的計劃(下稱「三跑道」),並准許機場管理局融資1,415億港元支付工程成本。惟「三跑道」融資計劃所涉資金及社會成本極大,本應先經由政府公舉行的公眾諮詢,得到廣泛民意支持,再由立法會討論及審議,惟當局現在卻本末倒置,融資方案千方百計繞過立法會財委會,目的為逃避各位議員質詢及投票議決,極不合理,也絕不能接受。此信各聯署團體均認為,三跑道工程未得大部分市民同意,亦未有交代清楚多方一直追問的文件及計劃內容,加上融資計劃無視立法會權責,議員應否決是項為「機場擴建工程統籌辦公室」開設職位的建議。

機管局的融資計劃從三方面著手:一)政府免收機管局未來10年股息、二)向旅客及航空公司收取「機場建設費」及三)向金融機構借貸。計劃看似不費公帑分毫,但並非恰當,因為:一者等同擅自預支庫房收入;二者無異於額外徵收「離境稅」;而三者需以機場抵押及政府擔保,最終也不離使用公帑。以上種種涉及公共開支及開設稅項,卻未經公眾諮詢同意,本身不合理,而又不經立法會審核通過,更有違反《基本法》之嫌。

「三跑道」為香港史上最昂貴的基建工程,但經濟效益估算報告及內部回報率報告一直未有公開,經濟效益成疑。有關「三跑道」將受制於深圳空域的問題,追究多年亦只得當局以「2007兩地空域管制協議」作回應,而當被問及協議具體內容,協議又變成「敏感資料」不作公開。試問工程所佔海洋面積之大,消耗社會資源之多,政府如何要求香港人沒有確實證據,單靠一個「信」字便就推展計劃?民間關注團體就此曾委託大學研究中心進行民調,顯示近7成市民反對工程,便是三跑道不為港人同意的明證。

再者,政府上月透露若空域問題未能解決,三跑道系統只能提升至每小時85至90班,當中的航道安排同樣欠奉,而新增的航班會否繼續用機場南面空域而進一步增加馬灣噪音,政府亦欠交待。這又難道政府以推土機壓過一切,要馬灣居民繼續承受不公?

「三跑道」工程破壞環境,環評粗疏正受司法挑戰,而工程計劃無論可行性及回報皆成疑,惟當局又從未妥善回應。此信各聯署團體一致要求,基於政府及機管局未能提供「2007兩地空域管制協議」、空域問題不能解決下的航道安排、經濟效益估算報告及內部回報率報告等關鍵文件,各位立法會議員必須團結一致,否決是次「機場擴建工程統籌辦公室」開設職位的建議,反對機場第三條跑道工程。

二零一五年四月廿八日

聯署團體
環保觸覺、人人監機會、機場發展關注網絡、民間反三跑、綠領行動、綠色和平、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傘下爸媽、保衛香港自由聯盟、進步教師同盟、拾.念、2047香港監察、港民領域、美孚家.政、西環飛躍動力、中西區關注組、守護大嶼聯盟(排名不分先後)


反三跑:空域撞到應一應

$
0
0

環保觸覺及機場發展關注網絡進行深入調查,追蹤一月近1萬8千班於深圳機場起飛及降落航班,分析每班機的飛行軌跡。研究結果發現,第三條跑道計劃的升降航道及復飛航道,和1月份的深圳航班作比較後,有超過4千次機會出現航道交錯的情況。

其中又以對降落深圳航班影響最嚴重,1月份過萬班飛抵深圳的航班中,就有超過43%與未來第三條跑道的航道交錯。他日兩地飛機於這些交錯點的垂直間距,極大機會不符合國際安全標準,第三條跑道不會被國際認可及使用。

機管局及政府一直以「2007兩地空域協議」來迴避問題,但卻沒有公開具體安排,最近被傳媒迫急了,還祭出「協議是敏感資料」來推搪回應。其實2007年時香港還未開始討論第三條跑道(三跑計劃是由2011年才啟動),要說當時參與協議的官員能預言10多年的經濟改變及航空發展,完整訂出空域方案,令人絕難相信。該份文件其實可能沒有實質內容。

機管局規劃失當 28億二號客運大樓擬全面清拆

$
0
0

攝:關冠麒

(獨媒特約報導)獨媒在去年8月曾向機管局查詢,在落實興建機場第三條跑道時,是否需全面清拆2007年才落成的二號客運大樓,機管局當時回覆稱是「擴建」,「具體情況尚待落實」。今日「民間憲報」《星島日報》報導,二號客運大樓須於2019年全面封閉並拆卸,當年興建大樓的28億公帑倒錢落海。

拆卸二號大樓 拖延多年終承認

機管局早在2011年公佈《香港國際機場2030規劃大綱技術報告》,《大綱》5.78提到「二號客運大樓將會大規模改建,增設旅客抵港設施,同時保留現有建築物的大部分,包括旅遊車總站、建築結構及地基。」文字意思明顯是將二號客運大樓拆剩骨架,但一直迴避使用清拆兩字。獨媒去年8月曾就是否變相清拆大樓向機管局查詢,局方發言人當時回覆指二號客運大樓是「擴建」,「仍處於方案設計階段,具體情況尚待落實。」

然而比對今日《星島日報》報導,增加入境、轉機及行李帶設施、「改動大樓現有的樓面布局」及挖掘地底等早在當年的《大綱》中已清楚說明,報導引述機管局仍然拒絕使用「清拆/拆卸」一詞,僅稱為「升級」及「改建」,但終清楚說明如落實三跑計劃,二號客運大樓將於2019年關閉「改建」四年,亦無否認或會連同骨架全面清拆,《星島日報》文章標題亦用上「拆卸」一詞(〈28億建費用 12年機場二號樓將拆卸〉)。

Screen Shot 2014-07-09 at 4.03.37 pm
圖:二號客運大樓改建計劃

大樓原為商場 機管局投資失誤產物

「二號客運大樓」原本的設計並非「客運大樓」而是一座大商場,原名「航天廣場」,2002年公佈的設計附有4幢辦公大樓及30萬平方呎的商業設施,目標是吸引出入境旅客消費,增加機管局非航空收入,為機管局上市「造靚盤數」。因此大樓最初設計並無任何出入境及行李帶設施,後來商場計劃遭其他「利益持份者」反對,機管局縮減項目計劃,並改稱為「二號客運大樓」,並加入離境設施,在2005年立法會撥款4000萬元加建。

然改稱「二號客運大樓」後,並沒有改變客運大樓欠缺客運大樓功能,性質仍然是一座大商場。二號客運大樓並無任何行李運送設施,行李須經人手運回一號客運大樓,亦沒有連接任何登機橋及飛行區,因而被譏為「假客運大樓」。

根據機管局估計,如以2010年價格計算,局方稱「擴建/改建」二號客運大樓造價為95億元。機場第三條跑道工程以付款當日價格計算,開支則為1,415億。

公民黨機場三跑關注組與運房局會面

$
0
0

【公民黨新聞稿 (2015年5月13日)】

公民黨「機場三跑關注組」(下稱關注組)今天與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及民航處代表會面,討論「關注組」早前就三跑項目提出的「十大疑問」。席間,「關注組」就三跑項目所涉的法律問題、空域爭議、財務安排及對現行機場運作的影響(包括二號客運大樓的使用)等議題,向有關當局提出質疑。

空域與法律

「關注組」召集人譚文豪總結會面情況。他指針對空域問題及2007年的珠三角空管規劃與實施方案,公民黨向局長表示,任何香港空域範圍都不能割讓,並且要求局方盡快落實該方案,以讓現行雙跑道系統發揮最大功效。譚文豪亦要求局長澄清,三跑項目所涉空域問題,會否違反《基本法》第130條(有關特區政府自行負責民用航空的日常業務和技術管理)。

譚文豪擔心,空域問題將限制擬議的三跑項目效益,令其未能達至每小時最高102班的升降量。就此,公民黨要求局長就有關狀況進行升降量研究,評估三跑系統在不能與內地解決空域問題的情況下,升降量減少的幅度。

財務安排

公民黨立法會議員郭家麒關注行政會議決定三跑項目的箇中詳情及其透明度,例如有否涉及任何財務「包底」安排、空域問題解決方案等。郭家麒在會上要求當局提交更多資料,並要求在機管局未能提供更多詳細資料的情況下,任何工程都不能開展。另外,郭家麒引用二號客運大樓的經驗,擔心三跑項目將如二號客運大樓一樣,重蹈覆轍,枉花巨額開支興建。

就三跑項目的財務安排,公民黨副主席陳淑莊認為,政府不能為工程「包底」,超支應由機管局自行解決。同時,她向局長查詢機管局提出保留未來盈利的融資方法,究竟由機管局單方面提出,抑或由政府「認同拒收股息」? 她質疑此舉將減少庫房收入,影響其他方面的政府開支。

諮詢與監察

針對諮詢工作,公民黨立法會議員陳家洛要求局長和機管局就三跑項目進行正式及全面的諮詢,而非假借城規會宣布修訂赤鱲角分區計劃大綱核准圖(把香港國際機場北面的擬議填海區的一塊土地劃為「其他指定用途」註明「機場」地帶)在環境及規劃角度進行「法定諮詢」。他直指有關做法並不周全,而政府在社會就多項爭議未達共識時便強行修訂圖則,只會浪費城規會資源,令城規會淪為政府的橡皮圖章。

陳家洛亦指局長本身為機管局董事會成員,面對各項質詢時卻推說交由機管局處理或回應,實在難免令人質疑局長有角色衝突及運房局與機管局「互扯貓尾」的政治技倆。

跟進工作

立法會將討論成立小組委員會跟進三跑項目,若有關小組委員會成立,公民黨的立法會議員將在小組委員會中,繼續就三跑項目所涉及的不同議題向特區政府及機管局提出質詢,並要求特區政府及機管局公開更多資料。

1,415億機三跑 機管局總監:「其實唔係好貴」

$
0
0

(獨媒特約報導)機管局企業發展執行總監馮永業今午出席由香港地球之友主辦的「超越三跑」論壇,他在發言中落力解釋為何機場第三條跑道的造價「咁貴」,其中一個原因為「在機場旁建跑道」工程複雜,亦須花費以符合環評數十項要求。馮永業反問「千幾億係咪好貴?其實唔係好貴。」他指如將1,415億除八年工程期,每年「僅」百多億,馮永業指政府每年工務開支達六百多億,「其實我地負擔得起」。

馮永業繼續推銷機三跑的效益,指50年收益達4000多億,包括在機場營運公司的收益、使用這些公司服務的收益以及社會再消費的效益。馮永業又表示基本上各行各業都會使用香港機場,亦會創造不限於基層的職位,總體效益會比4000多億高。馮永業又回應指為何不考慮「社會成本」,他又引述英國例子指社會成本主要是「碳成本」,而機管局計算機三跑的「碳成本」亦比機三跑的效益為低。

「睇唔到(機三跑)有特別原因要去立法會申請撥款。」

馮永業不認同機管局「繞過立法會」的質疑,指法例賦予局方權力發展機場,他指過去機管局投資逾300億興建二號客運大樓、北衛星廊及中場計劃,全部投資均由局方融資,「睇唔到(機三跑)有特別原因要去立法會申請撥款。」他又指過去機管局已派息逾300億,認為局方「盈利能力好」,可以透過增加租金及其他收費,並再透過借貸及收取機場建設費為機三跑工程費用融資。馮永業指機場建設費的具體金額正進行檢討,會於稍後公佈,他強調香港目前的機場收費只是排54,加價後亦只會排18,在全球50大機場只屬中等水平。

馮永業強調機場對四大產業的重要性,他指香港的貿易額位居世界第八位,與頻密的國際航班有關,他又指跨國公司在港設立辦事處或分公司的數目愈來愈多,香港機場的效率亦有貢獻。香港機場對亦有助高價貨品的物流,使用機場來港的旅客消費亦比即日來回的旅客為高。

陳文鴻:機三跑成本高 或增加香港劣勢

IMG_1663
圖:對於被陳文鴻指為「身不由己」,馮永業以此表情回應

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主任陳文鴻緊接機管局馮永業發言,他指馮的發言是「官方立場」、「身不由己」,對於馮永業發言中指香港機場加價後在全球50大收費仍只是中等水平。陳文鴻直指是「大學MBA」理論,在現實上香港機場應與其他競爭對手作比較,他指出香港機場的對手是仁川、新加坡及中東,香港不少航班均屬轉機航班,這些航班可以轉移到其他地區,「飛機可以飛好多個小時」,地理位置已不及從前重要。

陳文鴻又指今後香港機場更直接的競爭對手是珠三角,質疑未來是否有足夠的乘客「流來香港」。他指中國目前的國策也要減少碳排放,利用高鐵作中短程接駁,他提到高鐵可連接至廣州機場,而香港的連接性不及廣州,「(香港)高鐵都唔知起唔起到」。香港機場亦習慣經營原有航線,反而廣州全力發展新興地區航線,陳文鴻認為香港早已落後。

陳文鴻:不能期望使用內地空域

IMG_1667

陳文鴻又提到香港機場空域不足的問題,指運輸及房屋局居長張炳良到北京,「國家民航局都唔睬佢」,他認為空域衝突嚴重,不能期望機三跑能使用國家的空域。陳文鴻又指,廣州第二機場的位置十分關鍵,「香港做唔到既野廣州二三年已做到。」「起好機三跑後會否增加我地既劣勢?」他又認為成本問題十分關鍵,「拎左錢出黎會唔會製造麻煩?」他指深圳及廣州興建機場的開支只是一百至二百億,香港機三跑興建成本高,自然營運成本也會高,認為日後航空公司未必願意使用機三跑。陳文鴻又提到,航空業發展的趨勢是廉航,認為「香港貴,廉航黎唔到。」他建議在空域限制下,應減少小型飛機而改用寬體飛機。陳文鴻又指增加香港機場與內地二三線城市的連接是錯誤的策略,在昂貴空域成本下是「補貼」、「得不償失」。他認為香港需要兩個機場,建議如港珠澳大橋成功興建,可與珠海機場合作,成為香港廉航及小型飛機的基地,「千幾億(機三跑)成本,拎好少出黎已做到。」

陳文鴻又指機三跑擴建後,主要增加的是轉機客及貨物,「附加價值好低」。他又質疑機管局的投資多番失誤,認為香港「候機環境」是一個笑話,「用咁多錢起個購物商場,依家仲話要拆(二號客運大樓)。」認為應考慮在機場附近興建商業園,「好過做零售」,考慮機場附近土地的發展比討論機三跑更有意義。

智庫批航空公司「點都會支持」機三跑

IMG_1681

另一位講者,前機場諮詢委員會成員、民間智庫博匯召集人張量童則指,他雖然認同機場需要擴建,但質疑是否要以興建第三條跑道的方式。他指機管局將「擴展」的方案作「篩選」,將機三跑的方案說成是惟一的方案,忽視了其他選項如興建第二機場及珠三角機場合作。

張量童指機三跑方案昂貴,1,415億等於每名香港人要付出20,000元,造價亦可以興建13個深圳機場。雖然機管局自行融資,但一個財務不健康的機管局將會影響香港經濟。他又批評航空公司「點都會支持」,直指「唔係佢俾錢,機三跑無效益也無所謂」。

張量童認為司法覆核官司一旦展開,或會拖延最長達四年,認為應善用四年時間研究其他方案,他考慮在南丫島南部研究興建第二機場,該處與珠三角的空域相撞情況較少,南面亦是完全淨空的南中國海。

今次唔做「聽眾」運房局政治助理出席三跑論壇

IMG_1703

運輸及房屋局政治助理胡韻珊亦應邀出席「超越三跑」論壇任講者,主持人香港地球之友助理環境事務經理周月翔在胡發言前感謝胡出席,指多次活動均是她「硬死」,局長及副局長從未出席。上次香港地球之友主辦機三跑論壇,胡曾在答問環節時在未有表明身份的情況下發言。

胡韻珊的發言並無驚喜,重覆目前機場優勢、如不興建便落後於人、內地已預期香港將會興建機三跑等老調。胡的簡報再次展示被環團指為扭曲民間方案的削山圖,將飛機航道指向鳳凰山「證明」民間方案不可行。就空域問題,胡只表示要技術人員「慢慢敲定,一步步實現」。胡又回應為何不分流航班至珠三角其他機場,認為未必符合民航協議。

胡最後回應是否「繞過立法會」的問題,回應同樣並無任何新意,只表示立法會亦會成立特別的小組委員會,局方會盡量配合立法會交代工作,公眾人士可到立法會網頁查閱資料。胡又重申局方正考慮成立諮詢委員會,讓公眾一同監察。

經濟學者:機三跑效益疑高估

最後一位講者,「經濟3.0」專欄作家徐家健先生引述兩份由機管局委託顧問報告指,質疑局方經常引用的ESA的顧問報告採用較一般低的貼現率(4%),令機三跑效益更大,另一份由匯豐銀行進行的報告則是10%。徐家健又質疑效益是否須計算長達50年至2061年,如機三跑未能使用至2061年,便不應計算至該年期。徐家健又提到機管局的發展及收益預期亦不合理,不能只看過去的趨勢而不留意現在的大局。

馮永業引倫敦希斯路爭議 前民航處處長反駁

IMG_1745

答問環節火花四濺,有備而來的馮永業爭取多長達10分鐘時間再發言,他回應機三跑規劃落後的質疑,指任何發展計劃(Master Plan)均有限制,他們是以現有資訊制訂二十年計劃,又指當年興建新機場時亦看不到第三條跑道的需要。馮永業指機管局每五年均進行發展計劃,當年便興建了海天客運碼頭及二號客運大樓,這些規劃令香港機場今日吸納佔總體旅客達三成的機場轉機客。「二號客運大樓你行下去係一個商場」,但馮永業指大樓底層是非常龐大的交通運輸處,吸引珠三角旅客使用香港機場。

對於無考慮機三跑以外的方案,馮永業指局方曾考慮十五個機三跑的選址,當中有兩個離岸方案,分別是建於大嶼山西北及大嶼山南部,但他強調跑道必須有其他配套支持,這些選址並不可行。他以英國希斯路機場的爭議為例,指未能興建跑道而令該機場的位置下跌。

前民航處處長林光宇在席上反駁,指機場與城市的地位無關,「以前要飛來飛去」,現在科技發展,倫敦仍是重要金融中心,與機場並無關係。

IMG_1734
圖:前民航處處長林光宇

對於為何不與珠三角其他機場,特別是珠海機場作分流。馮永業指至今未收到消息珠海機場會設立口岸,只能是一個內陸機場,未能分流香港機場國際航班。他又指如與內地機場合作將會有清關的問題,「趕走轉機客」。馮又指內地興建機場為的是解決他們的需求,「不能靠他們幫你。」他反問為何不在自己可控制的範圍內發展(機三跑)。馮永業又回應轉機客無價值的質疑,認為說法是對航空業的認識有基本誤解,反問「香港700萬人要幾耐先可以儲到客去一個地方?」如果有轉機客便不一樣,能夠增加航線、航點及班次密度。

IMG_1749
圖:香港地球之友助理環境事務經理周月翔

陳文鴻亦回應馮永業,指基建要量力而行,要考慮效益及機會成本。他認為香港機場不可能超越廣州的五條跑道,香港也有不少人回內地乘飛機,不能太「本位主義」。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亦有出席,質問運輸及房屋局會否因司法覆核官司而叫停機管局一旦開展的工程,胡韻珊只表示不會回應假設性問題。

私人飛機霸佔國際機場有感

$
0
0

圖:蘋果日報

今日睇到單私人豪華飛機差少少墜機既新聞,我終於明白點解我地既機場會就黎飽和,或者我地點解要每人夾錢起三跑的真相。

睇番早年民航署數字,原來機場內私人飛機升降由11年6,424架,12年到8,138架,今日報導講到上年已經升到9,117架,3年內增幅成42%,已經佔左香港整體航空升降架次2.3%,成為香港最主要增長的航班類型。

一年佔成九千幾架班次呀大哥,原來一年咁多餘每程兩個接到你1.8萬個有錢佬,如果俾番啲地方出黎俾普通國泰300人機用,現有機場一年就已經接多273萬普通客人,重駛鬼起三跑?

私人飛機咁升法,我地機場既載客效能好快會被日漸侵蝕,拎1400億起埋個三跑都冇用。怪唔之得成日話機場就快飽和乜乜乜,不如將成個赤鱲角機場俾哂你地班漢能蒙能阿里巴巴富豪玩奔支機啦。到時機場清一色都係富豪,香港又可以威威咁吹下自己提昇左幾多競爭力,好冇?

私人豪華飛機霸佔飛香港機場資源,重要不停扮有需求要香港人夾錢俾你起第三條跑道,你班中港富豪既豪華飛機同蝗蟲有咩分別?

無樓又無機既我的確好唔明白,點解有人會咁bad taste要0係私人飛機傾生意架,其實有野唔可以去酒店傾? 成個粉嶺高爾夫球場唔係已經話好重要一定要留俾富豪打golf 傾生意?呢啲就係傳說中既暴發戶嗎?定係佢地有好特別既話題,一定要0係離岸萬里高空傾?

先唔講你墜毀機場對香港既聲譽同競爭力有幾大影響,你知唔知你兩條友自己包一程,已經製造左幾多碳排放污染,加劇全球暖化?

就算你係要破壞地球,係要私人飛機上攪離岸生意派對,都可唔可以死遠啲去石崗機場? 唔好攪到個國際機場亂哂?

但最荒謬既係,點解今日我地個城市,要淪落到為左配合班中港暴發戶既特殊癖好而發展三跑?今日迎合你地既一己私利,明日將是我地國際機場既末日!

要對付浪費香港機場客運資源根本好簡單,我建議應立即發起開徵一程20萬的暴發戶環保稅,一年就多番20億收入作補償。長遠而言應該研究騰空番私人飛機既位出黎俾普通客機,提昇機場承載力,我地要既係一個better 唔係bigger airport,私人飛機行開啦!

28億T2倒錢落海 落成8年機管局擬清拆

$
0
0

(獨媒特約報導)為配合機場第三條跑道計劃,於2007年才啟用、耗費28億元建設,實際用途以商場為主的二號客運大樓,擬於2019年起全面關閉重建。人人監機會昨日(5月31日)聯同「黃錦腥」及「大嘥鬼」在二號客運大樓舉行導賞團,巡視大樓設計的缺憾,未能做到「客運大樓」功能而淪為「飯堂」。人人監機會又踢爆機管局為求「篤數」,以非商業用途填充空置鋪位,營造9成出租率假像。人人監機會批評機管局投資失誤,浪費資源,公眾不應支持造價達1,415億的機場第三條跑道。

有出冇入 客運大樓不利客運

人人監機會今日在機場二號客運大樓舉行導賞團,導賞員打扮成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帶同「大嘥鬼」紙板到場。人人監機會召集人巫堃泰指,二號客運大樓不是一個完整的客運大樓,格局「有出冇入」,只設有離境層而無入境層,亦沒有行李處理設施,不連接任何登機橋及飛行區。不論行李及旅客在二號客運大樓「check-in」後,都需要借助運輸系統,才能到達一號客運大樓登機。巫堃泰又指,主要用作廉航登機的北衛星客運廊與二號客運大樓相距甚遠,須以巴士接駁路程迂迴,令旅客十分不便。巫堃泰批評二號客運大樓已淪為「職員午膳嘅地方、check-in counter」,未能發揮客運目的。

T1T2
平面圖顯示旅客要從T2乘搭捷運到T1,再轉巴士才可到達北衛星客運廊登機。

商鋪9成出租率篤數

巫堃泰又踢爆大樓出租率高企的假像,他指大樓內有多個鋪位均不是商店,而是用作機場支援服務。例如位於底層三個內地轎車服務櫃位,原先應為三個鋪面,但由於商鋪陸續遷出,機管局為求「篤數」,將內地轎車服務櫃位轉換至鋪位內,並在原本服務櫃位的位置加建大量座椅。

batch_DSC_8681
原本的三個商鋪位置已轉換成內地客車服務櫃位。

除此之外,機場失物認領處於2011年以「擴大暫存倉」為由,從一號客運大樓遷到二號客運大樓,並佔用兩個相連鋪位。位於三樓的通行證辦事處,原本亦為Krispy Kreme冬甩店,Krispy Kreme在2008年清盤,本港分店全線結業,促使通行證辦事處「進駐」二號客運大樓。

機管局聲稱二號客運大樓出租率達9成,巫堃泰批評只是運用「掩眼法」,將商店改為機場支援服務,實際商業效益成疑,直言「嘥咗一個鋪位,就等同少咗一個可以租出去嘅地方」。

batch_DSC_8649
位於二樓的機場失物認領處於2011年遷入,佔用兩個鋪位。

batch_DSC_8556
位於三樓頂層前身為冬甩店的鋪位,亦被通行證辦事處所取代。

商鋪少又奇怪 與客運服務無關

巫堃泰又指,二號客運大樓的商鋪卻趨於平凡及重覆,部份更與客運服務並不相稱。他表示大樓的品牌數目由2009年84個,下降至現時只有54個,品牌亦經常更換鋪位,產生大量的裝修廢料。

根據機管局資料,現時二號客運大樓內重覆品牌有5個,包括7-Eleven便利店、Bossini、萬寧、經緯、優之良品及香港迪士尼樂園奇妙店。現場所見至少有6個空置鋪位。

batch_DSC_8652

batch_DSC_8531
兩間位於二號客運大樓二樓的香港迪士尼樂園奇妙店。

近年有759阿信屋、唐記包點等大眾化商鋪進駐,巫堃泰反問:「機場入面冇微波爐,如果我去759買完個叮飯,可以點食呢?」他亦直斥現位於頂層的童夢城通識樂園,其前身名為「I-Sports挑戰擂台」,即是遊戲機中心,根本與機場服務毫無任何關係。

batch_DSC_8538
位於二號客運大樓三樓頂層的童夢城通識樂園,其旁邊現為動漫世界。

機管局於2005向立法會財委會申請3,000多萬於二號客運大樓加建離境設施,包括入境處及海關等紀律部門的辦公室及休息室,但巫堃泰指大樓內目前只有辦公室,未見當年承諾興建的休息室。他指現時有兩間房間遭圍封,未有任何用途,令人質疑機管局的計劃及資源運用方式。

batch_DSC_8508
其中一間被圍板封住的空置房間,未有具體指明其用途。

航空探知館一片荒涼

二號客運大樓商鋪吸引力不高,亦沒有主要的航空公司櫃位,人煙稀少,部份鋪位或己空置多時,部分空間亦因為節省開支,只安排一個職員辦事。其中位於頂層的航空探知館更一片荒涼,燈光昏暗,一個機場職員都沒有,要在旁的機場影院職員同時充當航空探知館職員。

batch_DSC_8574
三樓頂層的航空探知館人流極少,燈光昏暗,當中的紀念品店亦已結業。

batch_DSC_8563
頂層的空置情況尤其嚴重,其中三個相連鋪位都仍然空置。

batch_DSC_8660
商場人流不多,有店鋪索性只安排一位職員管理。

記者:周頌謙

立法會帳委會「強烈譴責和痛斥」民航處處長羅崇文

$
0
0

(獨媒特約報導)審計署去年11月第63號報告書,批評民航處處理航空交通管理系統合約的問題,立法會帳委會今日公開報告並召開記者會,新空管系統延誤3年半至2016年6月啟用,令民航處需沿用現有並且出現老化的空管系統,帳委會「強烈譴責和痛斥」民航處處長羅崇文。羅崇文早前已因擅自改建新總部,在自己辦公室增設豪華設施,在2月被帳委會「痛斥」、指為「疏忽職守」。人人監機會亦發表聲明,召集人周月翔批評民航處以至運輸及房屋局均嚴重破壞自己作為監管者的角色,亦表示多次收到空管人員投訴,指新空管系統並不安全,為保羅崇文面子強行啟用或致意外,該會促加強監察,」以免重蹈南丫海難覆轍。」

帳委會「強烈譴責和痛斥」民航處處長羅崇文

委員會主席石禮謙表示,報告對這次民航處的失誤措辭強硬。報告中對空管系統的延誤「感到震驚」,「強烈譴責和痛斥」民航處處長羅崇文,批評工程延誤令政府要多付現有空管系統的維護費用,每年達3,300萬,這「不單只係錢銀問題,亦係安全問題」,斥民航處處長羅崇文「你有幾大權力,就有幾大責任」。另一名委員謝偉俊亦稱此事可算近年最嚴重的政府部門失誤。不過石禮謙最後提到,每個調查性質不盡相同,而每件事件皆是獨立的,因此此次事件不可與湯顯明事件作比較。

梁家傑:新空管系統外地已棄用 民航處仍購入

委員之一梁家傑指,民航處在處理招標的程序上有很多問題,首先是在招標前,條文列出投標者要提供不少於6個月往績的空管系統才能滿足中標條件,但委員會質疑6個月的長度是否足夠,而且民航處上一個同類招標內列出的條文是一年往績,梁指不明白為何為突然轉為六個月。其次,民航處在審查投標者時亦出現問題,梁指出投標者所提供的AT3空管系統在少有外國機場使用,他並指在早前英國首相卡梅倫乘機到印度時,其乘坐客機曾在AT3空管系統下消失數分鐘,顯示出AT3的系統漏洞,但民航處仍然決定使用AT3作為新系統。

揭曾向立法會隱瞞雷達功能

梁家傑又提到,早年民航處購入的「精密跑道監察雷達」,指該雷達只能在兩條跑道同時升降時「先有佢其用武之地」,但香港機場從未試過兩條跑道同時升降,最後由2005年1月起,精密跑道監察雷達設定為備用模式,梁認為民航處未有履行職責,確保用於採購新系統設備的公帑用得其所。

委員之一梁繼昌亦指,在中標後,亦即2012年1月,中標者有兩次的合約更改要求,共要求政府多付近9千萬,但民航處不能給予委員會一個合理的原因。

黃毓民:張炳良要問責

委員會要求政府成立獨立專家小組,以便評估現時空管系統的安全性,以及新的空管系統是否能如期在2016年6月使用。梁家傑指民航處之前已有違例建築,即在處長辦公室內興建淋浴設施的前科,「我地對羅處長無乜信心」,因此要求成立獨立小組。委員之一黃毓民則指出,帳委員發表報告後也只是「最多做到呢一步」,若有貪污,執法機構可調查,市民也可以舉服。但黃強調,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是負責民航處的問責官員,應當負責,立法會議員也要向其問責。

人人監機會:新空管系統或急就章致犧牲安全

人人監機會亦發表聲明,指新空管系統或急就章致犧牲安全。該會表示多次收到空管人員匿名或具名投訴,指AT3的安全風險評估未能達標,難以如期在明年年中啟用。空管人員投訴民航處處長羅崇文為求保全面子,寧犧牲安全標準也令新系統過關,令部門員工承受巨大壓力。該會促運輸及房屋局必須定期向立法會滙報驗收程序,確保系統達至最高安全標準才啟用。

人人監機會又指,羅崇文在招標新空管系統期間多次中途更換合約,導致新空管系統規格愈加繁複,空管員席位由40個加至120個,顯示羅崇文「好大喜功」,亦高估將來民航處的空域管制權,同時低估新系統的複雜性以及兼容性。一旦落實三跑,或未能應付日後更複雜的空中交通。

《明報》昨日報導,羅崇文每次出席立法會帳委會會議後,立法會均會收到民航處人員信件,反駁羅在會上的說法,指其與事實有出入,但帳委會決定不公開相關信件。

記者:丘敦傑


一場雷雨也敵不過的豆腐渣機場

$
0
0

2015年5月23日晚上11時30分赤鱲角機場飛機位置圖
(註:已泊位的飛機熄掉定位儀後本圖內沒有紀錄)

5月23日一場雷雨,癱瘓了赤鱲角機場,業內人士和乘客報告,晚上飛機降落後,大排長龍三、四小時才到達泊位,部份乘客再花一、兩小時才由飛機門口去到機場大樓,入境和取行李又一小時,經過五小時的折磨才能逃出機場!這是第三世界機場的現象,竟然出現在號稱國際航空樞紐的赤鱲角機場,是機場服務失效的惡例、機管局的醜聞、香港城市的恥辱。

有雷雨時機場服務失效不是理所當然的,赤鱲角機場自啟用以來每年平均38天有雷暴,功能正常的機場必須把這些雷暴日預計在內,更令人不解的是5月23日全港雲對地閃電1702次,比20日的3836次及26日的2695次都少(註1), 23日不算是最壞的日子,而且大嶼山一帶下午只有兩個小時(4至5時和6至7時)閃電比較密集,因此拖到午夜的嚴重延誤不可以簡單地頼天氣。赤鱲角機場是連一場雷雨也敵不過,可算豆腐渣機場,究竟發生了甚麼事?

附圖展示當日晚上11時30分飛機的位置,共有38架飛機擠在滑行道,反映北跑道運作正常,不過飛機降落後被困,去不了泊位,還有一點:起飛比降落安全,可以降落就可以起飛,機場混亂也不可以頼天氣影響離港班機。

飛機去不了是因為所有泊位都泊滿了,前機未走,後來者無處停泊,惟有塞在滑行道上!飛機落不了客,連鎖反應是它們應該載走的乘客被困機場大樓,以致離港班機嚴重延誤,令候機大樓內一片混亂和怨聲載道。

假如設計機場時早已預計要建的中場X形候機大樓如期於2010年前建成,提供49個有登機橋的飛機泊位,滑行道上的38架飛機可以立即靠泊X形候機大樓,乘客不用等四、五小時,飛機也能夠依時離港,候機大樓內便不會出現紛爭和混亂,遺憾的是這座大樓至今不知所踪。

假如機管局沒有失職,不欠香港人中場的X形候機大樓
則5月23日赤鱲角根本不會有任何延誤和混亂

以上的分析,兩個圖的對比,凸顯機場服務失效的真實原因是飛機泊位飽和,尤其是有登機橋直接進入候機大樓的泊位,而非機管局經常吹噓的所謂「跑道飽和」。

機管局多年來宣傳客運和航班數字節節上升,卻為了賬面的盈利,省下大筆應該投資在「中場X形候機大樓」及機場設施的金錢,以致少了四十多個登機橋泊位,種下服務失效的禍根,赤鱲角機場連一場春夏常見的雷雨也頂不住,嚴重損害香港在國際航空業界的地位。

機管局十多年來的嚴重失職,可以追溯到2001年起機管局向「商場管理局」的範式轉移(註2),把盈利和商業經營放在首位,反而把機場的核心功能置於勉強應付過去就可以的次席,管理的焦點沒有對準《機場管理局條例》指定的宗旨:

「本着維持香港作為國際及地區性航空中心的目標,提供、... 營運、發展及維持一個位於赤鱲角及其附近的民航機場。」一場雷雨已經把怠惰管理機場核心業務的惡性後果顯露無遺,機管局的失效和失職最終要算在「失焦」的頭上。

為了防止同類事件再發生,我們建議香港政府應該設立機場事故通報機制,當超過指定數目航班出現指定時間的延誤,機管局必須向運房局通報,以及遞交調查報告,而且查明了發生某個等級的延誤時,應該加以懲罰。

第三條跑道是英諺的 red herring 掩眼法,是機管局用來轉移社會對其失職的視線的,大幅增建飛機泊位和相關服務設施才是當務之急。政府及機管局董事會最好凍結三跑項目,指示機管局立即重新把焦點放回機場航空服務,否則豆腐渣機場貽笑大方,「國際及地區性航空中心」的願景只是一廂情願。

註1 資料來源:香港天文台「氣候資料服務」網頁

註2 機管局2001年1月16日新聞稿:「機場管理局新任行政總監彭定中博士今天表示,他的主要職責是為香港國際機場及各有關的機構和人士創造價值」。

靠謊言支撐的赤鱲角,這個機場愈來愈三流

$
0
0

機場有人講大話,意圖引導乘客誤會延誤由入境事務處失職造成。

5月23日晚上降落香港機場的飛機塞在滑行道(註),有乘客報告,被困飛機兩三小時,期間機組人員宣布由於入境事務處沒有人員辦公,所以不能讓乘客進入大樓。

我向入境事務處查詢,官方答覆沒有此事,他們稱當日啟動了應急方案,調動內部人手和徵求得原應下班的同事留下幫手,沒有人手不足的情況。航班恢復正常降落後,他們增加了入境櫃枱去處理積累而成的大量客流,做到等候入境不超過十五分鐘的指標。

入境處人員絕對不是當晚航班延誤的「原因」,但是卻被人在背後插了冷箭,使部分入境乘客把延誤算了在他們頭上。

搞到機場失效和造成乘客不便的人們,理應勇敢承擔,深入認識問題的根源和採取匹配的補救措施,防止同類事故再發生,但是顯然有人選擇想方設法把黑鑊卸給其他人,把自己的問題變成他人的問題,然後自己繼續逍遙快活,甚麼也不用做,至於赤鱲角機場的名譽下滑,成為「三流機場」,則是他不管的事了。

大概有人認為公務員經常被人罵,是弱勢群體,加一項罪名沒有甚麼大不了,可惜這個「三流大話」太容易破解,現在「穿煲」了。

是誰膽大罔為,意圖把乘客降落後被困機艙的不愉快經歷嫁禍給努力工作和解決問題的公務員?這種卸責思維是否瀰漫某些大型機構成為系統性的「機構病」?是時候看看醫生了。

赤鱲角機場乘客服務水平不斷下降,大勢趨向三流機場,有關當局是時候檢查有關機構的健康,否則「三流大話」將成為機場的「新常態」,破壞香港的聲譽,又怎可能把赤鱲角變回「一流機場」?

註: 6月8日貼文 一場雷兩也敵不過的豆腐渣機場

東涌居民指三跑違基本法 申覆核行會決定

$
0
0

(獨媒特約報導)行政會議於3月通過興建機場第三條跑道,「東涌人」社區主任王進洋今天在環保觸覺主席譚凱邦陪同下,到高等法院就行會決定提出司法覆核申請。

空域及融資問題 違反基本法

王進洋指三跑涉及與內地共享空域,違反《基本法》第130條列明本港自行負責民用航空的日常業務和技術管理的條文。王又批評機管局繞過立法會進行融資,徵收機場建設費180元,違反《基本法》第64條,税款和公共開支需經立法會通的條文。

他更指工程的環評報告內容失實及偏頗,例如不知道新跑道是否只用作降落,又指1,400百億可投放於社會「水深火熱」的問題,如解決房屋問題。

被問及申請司法覆核的勝算,王進洋指有5成把握,相信法律人士有理智,會認同決定違憲。

早前保育人士何來及土地正義聯盟成員譚棨禧,亦就環保署批出三跑工程環境許可證的決定,入稟高院申請司法覆核,於上月21日獲批,正待排期展開聆訊。

記者:古樂兒、黃幸美

三跑「百無」闖城規會 監機會籲7月8日前入信反對作覆核理據

$
0
0

攝:關冠麒

聯署反對

赤鱲角分區計劃大綱草圖編號S/I-CLK/13(「草圖」)已於2015年5月8日刊憲,當中包含的修訂是關於機場管理局(機管局)就擬議的香港國際機場第三條跑道發展所作的填海工程。

一直以來,機場管理局(「機管局」)未有作好負責任及專業的角色,向公眾清楚解釋如何從多個方案中選取「興建第三跑道」這個方案,又為何這是唯一方案。機管局未清楚解釋到底有否基於一套公眾認同的準則作為方案選取標準,以進行其可行性研究。公眾理應有權參與整個決策過程,可是一直被排諸門外。在以上前提下,我們強烈反對這次草圖的修訂,原因撮要如下:

1. 與司法覆核案有牴觸

現時正有兩宗司法覆核申請,要求推翻環保署署長就三跑發展批出環境許可的決定是次草圖修訂涉及就興建三跑而作的填海範圍,其環境影響仍有待商榷,可是城規文件(TPB Paper No. 9877)未有交待,而RNTPC Paper中亦僅以一註釋交代而,機管局有誤導城規會委員之嫌。

2. 與高鐵惡性競爭

機管局代表馮永業先生曾在2015年4月10日的城規會會議上,聲稱估計到2030年來往中國內地的航班總數約佔整體航班量25%,但又指估計只有就高鐵6小時內能到底的地區,才存在高鐵與航運之間的競爭,而估計這類航線只佔整體航線5%。
然而,於2009年運房局在推銷高鐵效益的立法會文件上(LC Paper No. CB(1)503/09-10(2)),引述英國政府的數字,指歐洲之星高鐵的人均碳排放量,只佔乘搭飛機的人均碳排放量15%。運房局以此作為推銷高鐵相對比飛機較為環保。

3. 缺乏交通影響評估細節

機管局已聲稱將計劃於機場北面土地興建大型商業城,第一期將提供樓面面積約二百萬平方呎,並稱其商業城顧客對象包括本地人。但機管局亦已在城規會表示,隨著商業城及三跑落成,機場的會議及展覽場地將吸引更多人。其時機場快線的載客量及機場泊車位是否足夠應付需求是一大疑問。然而,在城規會文件上只就交通影響評估部分作簡短的四行文字概述,即使有城規會委員就機場快線的容量提出疑問,機管局代表只簡單回應,未有提供實質數據支持

5. 缺乏空中交通影響評估

機管局向城規會介紹三跑發展計劃時,未有提供空中交通影響評估報告。在任何向城規會提交的發展計劃,交通影響評估乃是相當重要的技術評估文件。根據機管局的估計,到2030年珠江三角洲河口幾個主要機場的總乘客量會達到3億人次。然而,各相關機場的地方政府與特區政府之間一直未有就航空交通管理上制訂到多方協議,亦未有根據國際民航組織所要求作安全風險評估。

6. 欠缺完整的水文影響研究

在650公頃的填海工程完成後,屯門與赤鱲角之間的水域將更狹窄。對現有海上交通,如在海天客運碼頭、來往香港國際機場及澳門的特快渡輪,及大型貨櫃船等,填海所帶來的影響並未有作出評估。水域被收窄,可能帶來更的海浪,而影響可容納的船隻流量,但其環評報告並未提及。

7. 土地用途要求無規管

擬議修訂A項牽涉將一大填海範圍劃作「其他指定用途」註明「機場」地帶,但未有限定最高樓面面積,而所有准許用途都列入第一欄而非第二欄。日後若機管局就計劃內容作改動,公眾亦無從得知,也無渠道參與決策。最近公眾都清楚,機管局承認為要配合興建第三跑發展,落成不超過十年的二號客運大樓T2需要拆卸,顯然,在機管局能完全壟斷機場發展、欠缺競爭下,對機場範圍的法定圖則應實施一定程度的發展密度及用途規管。

若城規會批准是次圖則修訂,即表示城規會同意機管局提議的興建三跑方案是唯一機場擴展容量的可行方案,亦即同意興建三跑能達到機管局所預期的空容量。城規會需要清楚向公眾解釋其決定的理據,為何可在缺乏充份的資料下(包括環評報告和交通影響評估報告的不周全、缺乏空中交影響評估和水文影響評估、空域問題未有具體解決方案等),亦未有就新增的土地用途加強發展限制下,就草草作出決定。

請大家把握時間,透過以下連結向城規會表達你的意見,這將會成為日後司法覆核城規會決定的有力依據。

「三跑」的十個邏輯謬誤

$
0
0

五月廿三日獲邀參加了「超越三跑」論壇。與會的其他講者包括運輸及房屋局代表以及香港機場管理局的馮永業先生。馮先生是眾多前政務官中筆者甚為佩服和欣賞的一位。馮先生的滔滔雄辯、資料滾熟、思路清晰,令人印象深刻。正因如此,聽眾很容易墜入邏輯謬誤的陷阱(THE TRAP OF LOGICAL FALLACY)。

筆者重申立場,一貫贊成香港機場必須盡快擴建以配合香港整體社會經濟發展;但也一貫不認為目前的「三跑系統」是擴建機場的最佳方案。馮先生在2011年入職機管局企業發展執行總監,其主要職責便是硬銷前人訂定的「三跑」方案。主宰機場擴建計劃的機管局,縱使做了三次機場總體規劃大綱,結果還是選擇了沒有運作效率和成本效益的「三跑系統」,相信主要基於它是可以最快上馬,與當年在赤臘角建新機場的決定,同出一轍。

航空公司、物流公司及其他與航空事業相關的大部分企業和工會(空中服務員工會除外)必然是支持香港機場的任何擴建計劃,不管「三跑」本身是否有成本效益,反正錢又不是他們出的。在支持一方站隊的還包括普遍商界、工程界、專業顧問界、承建商、供應商等與「三跑」項目都有千絲萬縷的利益關係。再者,在某些市民的眼裡,反對「三跑」的一方被視為阻礙社會發展、挑戰政府威信的好事之徒、或那些追求理想的環保人士。市民本身也普遍認為機場問題太複雜,不是他們的知識面所能及。最不幸的是政黨和立法會議員亦鮮有對「三跑」問題作深入分析。「三跑」在很多人腦海中是個事在必行、不可逆轉的決定。在此形勢下,這場原來是科學理性的決策博弈變得強弱懸殊。

本文嘗試總結一下機管局堅持「三跑」方案的理據及其可能存在的謬誤。

一、規劃過程合理性的謬誤

自香港新機場在1998年營運至今,機管局共制定了三份機場總體規劃大綱。每五年做一次,每次都前瞻20年做好預測。看似規劃制度化,又有定期檢討;讓人難以質疑。但此立論卻正正暴露了新機場策略性規劃的短視和掌握實施時機的失誤。

首先、機管局沒有及早重新檢視和正確面對原赤臘角島上建機場的先天性缺陷。赤鱲角機場因大嶼山山脈地理環境所限,令兩條跑道不可以獨立運作;加上升降空域與周邊機場重叠,跑道運作受到進一步的約束。

第二、機場總體規劃每次只考慮二十年,從來沒有考慮更長遠的年期。儘管如此,機管局聲稱遠期預測的準繩度低、規劃年份太遠變得沒有意義。但城市規劃其中的一個原則,特別是針對策略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是“前瞻考慮、一次規劃、分期實施、經常檢討”——即先制定較長遠的總體規劃框架方案,然後按每時段實際的經濟發展及航空交通運輸需求情況分期實施。再清楚點說明,便是就新機場擴建計劃,先規劃一個可擴展、可持續發展、技術可行、財政可行的總體規劃框架;譬如,先規劃一個可容納甚至四至六條跑道的機場終極方案,為下一代預留土地及可能性,預先規劃配套設施,讓他們可按他們當時的需求情況,按部就班,分階段實施工程,預留調整空間。

第三、在五年規劃的研究中,機管局沒有作不定期檢視先前的假設及實際需求態勢。如果在較早時段有此舉措,便不會出現當下的窘境——在2015年眼見在2016年實際需求將超越原系統的設計容量時,擴建工程卻施工無期。

第四、在多次總體規劃大綱制定過程中,從沒有認真考慮其他可行的方案,如第二機場、加強與深圳機場和珠海機場的協作等。在擴建機場方案提交到行政會議審議時,其他可選擇方案都沒有向各成員展示和闡述。

第五、在「三跑」方案提交城市規劃委員會審議時,沒有提供一份空中交通影響評估(AIR TRAFFIC IMPACT ASSESSMENT)報告。根據機管局的預測,到2030年,珠三角主要機場的客運量總和將達三億人次;可想像到時的相關空域是何等的繁忙。然而,航空交通管理的多方協調方案仍欠奉、按照國際民用航空組織(ICAO)附件19制定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統(AIR TRAFFIC MANAGEMENT SYSTEM)的安全風險評估(SAFETY RISK ASSESSMENT)亦欠奉、空中交通管控(AIR TRAFFIC CONTROL)的實時模擬(REAL TIME SIMULATION)測試亦欠奉。交通影響評估(TIA)是任何發展方案向城規會申請規劃批准時必不可少的技術報告文件。城規會於五月八日刊憲修訂赤臘角分區規劃大綱草圖,其規劃審議程序和決定過程容易受到質疑及挑戰。

二、諮詢過程合理性的謬誤

機管局經常強調,「三跑系統」是經過充分的公眾諮詢,獲得市民廣泛支持。2011年6月至9月期間,受機管局委託的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確實曾發出超過24,000份的問卷調查,而超過80%受訪者認為必須盡快決定香港機場的擴建方案。但關鍵問題在於,展示在受訪者面前的是篩選後的兩個方案——「二跑系統」和「三跑系統」;「第二機場」和「珠三協作」方案則欠奉。這種問卷調查的基礎敢說是沒有問題的嗎?

三、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三方民航管理機構必定能夠制定多贏的空中管理方案的謬誤

如前所述,當珠三角各機場的客運量總和達到三億人次時,在空域管理和風險管理各種局限下,不一定各機場都可實現它們各自原先預計的容量。縱使可以用技術和管理手段去分好蛋糕;在若干年後,當地方利益出現衝突時,今天中央政府的原則上支持,到時便起不了什麼作用。空域管理,有別于口岸管理只屬海關範疇,是直接由國務院的空域管理委員會主管,有軍方代表參與其中。中央理所當然是都支持各城市按各自需要和優勢各自發展機場設施。但個中如何協調、如何攻關、如何擺平,在眾多複雜中港關係變數的陰霾籠罩下,相信不是簡單「內交」手腕所能長期取得勝算。那為何不考慮在南丫島南端興建第二機場?遠離珠江河口區域,面對南中國海,海闊天空;沒有必要硬與其他機場爭奪空域?

四、空域問題不影響「三條跑道」可承載飛機升降容量的謬誤

這論據主要立足於三條跑道在設計時考慮的運作模式,如獨立運作、半獨立運作、單獨只升不降或只降不升等。但如果空域問題未處理好,將可能出現因惡劣天氣、飛機機件失靈、降落誤差等因素而導致未能落實安排好的班次;或因國內空中交通流量控制而延誤甚或停飛的影響。這樣便導致擴建後的機場未能達致預期的整體航班升降量。

五、重組往國內航線受航空服務協議(AIR SERVICES AGREEMENTS )制約的謬誤

中港融合是地緣經濟規律引領下的大勢所趨。中港競合在中港融合的大勢中仍有很多可為空間。建議中的讓深圳機場更多的開拓國內二、三、四線城市的航線,其實是切實可行的。觀乎現在國泰航空(全資擁有港龍)和中國民航在彼此的股權結構中都是緊扣互控的。安排中國民航在深圳機場承擔原本由香港直飛的國內二、三線城市在營運上是可行的。遺憾的是原來連接香港機場—洪水橋—前海—深圳機場的西部快速鐵路,可能因為成本高昂而擱置。筆者認為,仍可以通過更多接駁網點、更加頻密的陸路、水路交通設施,加強連接效應。

六、香港去國內二、三線城市,目前只佔總客流量的1.6%,分流給深圳機場意義不大的謬誤

目前情況,的確如此。但從長遠計,如果加強香港機場連接深圳機場的交通配套及過境利捷化,反而會鞏固香港作為全球航空交通樞紐的地位。譬如從巴黎,原本想飛景德鎮這樣的三線城市;有了快速便捷的連接,乘客便可先飛香港機場,再經連接軌道前往深圳機場轉機,反而會讓更多旅客考慮香港成為旅遊鏈條的一環,加強香港旅遊的吸引力。香港從而可騰出空間,開發新興市場以及「一帶一路」地區的新航點。

七、雙機場的城市沒有成功例子的謬誤

其他機場失敗的例子不一定等如所有雙機場城市的航空交通營運一定失敗。成敗取決於在規劃第二機場的選址、連接中心商業區(CBD)的交通配套、服務配套等的正確決定。上海虹橋和浦東機場在分工配搭方面就是個頗為成功的例子。

八、社會太重視環保而要付出沉重代價的謬誤

「三跑」所在地,確實是白海豚經常棲息的地方以及漁業區。為建「三跑」,政府須長期維持白海豚的生活區以及補償漁業。這些長期的費用是天文數字,亦未有完全反映在 「三跑系統」的成本中。如果有其他選擇,如另建第二機場,政府便可以免去這長期包袱。

九、機管局靠自身盈利能力,能承擔「三跑」昂貴費用的謬誤

機管局目前的財政狀況良好,營運至今累積向政府派息近350億元。但如果要背負「三跑」可能超支後近2,000億元的直接成本,那機管局便有可能需要舉債近1,000億元,對機管局整體財政,不無影響。高建造成本引致的高營運成本及高服務收費,極可能影響香港機場的競爭能力。再者,一個財政不健康的機管局,最後都會由它的全資股東——香港政府去收拾殘局。

十、只向立法委專責小組委員會和擬成立的機場擴建工程諮詢委員會交代進度便足夠問責的謬誤

上述舉措,只是在「有篩選」方案下的情況,強迫市民將「三跑」「袋住先」的權宜之計,本末倒置。大白象上了馬,再監察也是無濟於事。

筆者重申支持香港政府及機場管理局持續投資機場擴建計劃的立場,但必須設計好有營運效率、成本效益、環評合格、可擴展性的方案。筆者呼籲港府重新檢討機場擴建計劃,作出理性、科學、客觀的方案比較,從經濟、民生、可持續發展、中港融合等層面出發,與民共議,尋求共識。五月二十日,高等法院批准了兩個與環評相關的司法覆核申請,自有其一定的理據。有危就有機,現在是關鍵時間節點;有可能長達四年的司法覆核正好騰出重新規劃設計所需的時間。共識一旦形成,阻力消除;項目便會更順暢地開展。

回應一下運房局對「三跑」的良好願望——It’s not “Why”&“Whether”,but “When”&“How”。筆者認為「機場擴建方案」應該回歸到“What”&“Where”的起點。

真理越辯越明,不要停留在口號式的威嚇或吶喊、硬銷或反對的二元分化。該做的技術評估報告都做了,方案比較分析明白後;如果「三跑」仍然是現今情況下的最佳方案,也得要擺清事實和道理,讓市民心服口服。

原刊於《香港經濟日報》

城市規劃:反對有關三跑的規劃修訂

$
0
0

三跑衍生問題多多

就有關第三條跑道的城市規劃修訂,我遞交了反對意見書,全文如下,有關海上事故風險方面,引述了昨天送交地政總署的意見書。

7月8日是遞交反對書的最後期限,鼓勵大家立即花幾分鐘,發一封電郵給城市規劃委員會,可以採用以下的材料,也可以自行發揮,城規會的電郵地址是:
tpbpd@pland.gov.hk

* * * * *

發送: 城市規劃委員會
發自: 林超英 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客座教授
事宜: 就赤鱲角分區計劃大綱草圖編號S/I-CLK/13所作的申述
日期: 2015年7月7日

1. 2015年5月8日憲報刊登了赤鱲角分區計劃大綱草圖編號S/I-CLK/13(「草圖」),包含的修訂反映機場管理局(機管局)就擬議的香港國際機場第三條跑道(「三跑」)的填海工程,涉及兩兩項修訂:
(a) 把香港國際機場北面的擬議填海區的一塊土地劃為「其他指定用途」註明「機場」地帶
(b) 把擬議填海區東面和西面兩塊土地劃為「其他指定用途」註明「機場服務設施用地」地帶

2. 由於提出這些修訂過程違反香港城市規劃長期以來建立的基本原則,謹此表示反對。

3. 機場管理局(「機管局」)未能證明「興建第三跑道」方案是解決機場擠迫的唯一最佳方案,而且填海工程仍未通過前濱和海床(填海)條例所需的批准,圖中的「填海土地」目前屬於虛無的概念,城規會無權就未能確定出現的土地進行「規劃」。

4. 兩宗要求推翻環保署署長就三跑發展批出環境許可的決定的司法覆核申請已獲高等法院接納,排期等候審議,在案件審結之前通過草圖修訂有蔑視法院之嫌。

5. 任何牽涉到到產生大量人流和車輛流的分區計劃大綱草圖修訂,一向要求有未來地面交通的詳盡量化分析,確定不會製造堵塞才可進行討論通過。今次所見文件,機管局根本沒有提交交通影響評估報告,既然興建第三條跑道的目的是接待每年以千萬計人次的旅客,機管局又計劃於機場北面土地興建大型商業城,同樣牽涉大量人流及車輛流,詳細的交通影響評估更加不可缺少。機管局提供的、極為粗糙的交通影響簡述遠遠低於既定的要求水平,因此是不可接受的

6. 填海工程完成後,屯門與赤鱲角之間的龍鼓水道的可航行通道將變得非常狹窄,造成海上交通擠迫和提高海上意外風險,連帶人命傷亡和海上污染風險大升,詳細資料見我向地政總署署長提交的、反對填海工程的正式文件(附件1),機管局又聲稱擴展海天客運碼頭,增加往來珠江三角洲的航班,情況更加惡化。人命關天,在機管局就水文影響及海上交通影響提交詳盡評估報告前,城規會不可以批准圖則修訂。

7. 涉及數百公頃的大規模發展計劃,一般必然通過廣泛和充分的公眾諮詢,才交城規會審議。今次機管局做得極差,沒有進行類似洪水橋或東北新界發展等項目的有層次諮詢,市民從來沒有機會有效參與,城規會收到的文件在這方面是不及格的,城規會不可能在這個情況下貿然作出決定。

8. 第三條跑道引申出的空域問題未解決前,城規會不可能決定填海範圍和相關土地用途。

9. 以上討論顯示有關修訂基於多項未經證實的假設,以及未有得到符合過往匹配規模項目同等水平的資料和論證。城規會作為負責任的法定機構,不能以「假設」為行事依歸,也不可接受低於過去水平的資料和論證,否則會建立極為惡劣的先例,動搖香港城市規劃的基石。

林超英

附件1

“Objection to the undertaking described in Schedule of G.N. 3319” : sent to Director of Lands, dated 6 July 2015

政府超低地價補貼機管局 機場變商場

$
0
0

圖:公民黨郭家麒及陳淑莊批評機管局不務正業,意圖發展機場島北商業區

(獨媒特約報導)機場管理局正計劃發展機場島北商業區,打造該區成為「全港最大型的購物商場」,預料總樓面面積超過200萬平方呎。惟公民黨近日發現政府以超低地價補貼機管局,質疑機場島北商業區的發展目的。公民黨立法會議員郭家麒於記招上更公開力陳機管局三大罪狀,包括不務正業營運商場;與政府私相授受,以極低地價獲得土地發展商業城;及好大喜功,為建三跑不擇手段。郭就此要求政府及機管局立即交代,修改機場北商業區地契條款的內容、土地補價資料;並要求政府督促機管局,履行其營運機場的責任;並暫緩興建三跑的程序及叫停機場北的商業項目。

機管局不務正業 懶理機場表現不濟

郭家麒指機管局是政府全資擁有的法定機構,本應負責營運及管理香港國際機場,但如今機管局打造超巨型購物商場,明顯是不務正業,不符合機管局的成立宗旨。根據國際機場協會今年2月公佈的最佳機場排名指出,香港國際機場連跌四位,只獲排名第五,反映機管局表現不濟。而且,近年機管局亦缺乏改善機場的措施,例如興建中的中場客運廊只有20個泊位,較原有規劃減少一半,而二號客運大樓更將拆卸,被斥浪費公帑。

政府、機管局私相授受

郭家麒早前曾在立法會會議上提出質詢,向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追問政府向機管局徵收機場島北商業區土地補價的詳細資料及考慮因素,惟局長未有正面回應。直至公民黨翻查地契才發現政府向機管局就整個機場島的地價僅收取2000元,加上政府豁免向機管局收取10年股息,變相雙重補貼機管局。根據機管局2014至2015年的年報,機場的零售特許經營權及廣告收益達68.2億,而他日機場北商業區落成後,收益比現在將更為龐大。這意味著本屬於公帑的股息,將繼續由機管局接收,令人質疑政府與機管局私相授受。

機管局置諸不理只求工程去馬

陳淑莊批評機管局好大喜功,一方面不理社會對「三跑」的強烈反對,繞過立法會撥款程序;另一方面漠視法庭正處理就環境許可證司法覆核的案件;仍向城規會提出改變土地用途的申請,違反程序公義及漠視民意。

機場島北商業區用地的面積達14公頃,現時用作高爾夫球場及停車場,預料將改為零售業及酒店發展用途。當中第一期會先發展5公頃作購物商場,預料2018-2019年落成。該商業區用地的價值不菲,機場毗鄰一幅可建樓面面積近54萬平方呎的東涌第3A區商業用地早前就以23.28億元售出。

記者:楊家偉、周頌謙


我看機場管理局的賬—— 誰會借錢?不可借錢!

$
0
0

機場管理局硬要建第三條跑道,道理說不過公眾,選擇了走歪路,繞過立法會向外「融資」,即是舉債借錢。

我忠告全球財團,貸款給機管局,除了得罪香港人和承受連鎖反應,還要冒機管局扮希臘的風險。

機管局大概會游說財團,聲稱業績良好,每年可分配盈利最新數字超過70億元,償還1400億元債務「只不過20年」,而且背後「其實」有香港政府庫房撐腰。

要了解70億元這個數字,必須詳細看機管局十多年來的財政狀況。

2007/08年度開始,可分配盈餘每年都超20億元,又逐步上升2014/15年度72.5億元,表面看很風光,不過內裏隱藏了一個大秘密:早應按計劃隨着乘客和航班增加而興建的中場X形候機大樓沒有建成,估計300至400億元的基建投資沒有執行。

X形候機大樓沒建成的後果在以前的文章談過(註1,2),不再詳述,總之赤鱲角機場如今失去世界第一,一場雷暴就可以搞到近40架飛機無處停泊,令千計乘客困在滑行道數小時,成為令香港人丟臉的豆腐渣機場(註2),加上愈來愈多對旅客的種種不便,香港的形象損失遠超機管局「省下」(實質是怠隋沒有用好)的幾百億元。

回頭看上面的圖,從2007/08年度起有八年的可分配盈餘超過20億元水平,把八年的差額加起來總數約265億元,比X形候機大樓的造價少一大截。從我的角度看,十年來機管局的賬面盈餘是犧牲機場必需的基礎建設堆砌出來的,正常地營運赤鱲角機場,它的真正平均盈利能力在每年20億元以下,如果X形大樓的造價靠近400億元,則這個數字甚至應視為低於10億元。

動心貸款給機管局的機構注意:機管局是一個以壓縮必要硬件投資營造賬面盈餘的債仔,不投資硬件和無心經營航空本業將嚴重影響其營運能力,現在一打雷機場就全面癱瘓是例子之一,最近輕易失去巨額錢袋是其二,冰山一角啊!在服務變差變壞的背景下,赤鱲角競爭力必然下降,加上希臘觸動的金融動蕩、中國旅客外遊目的地的變化等不肯定因素,機管局的70億元盈利數字恐怕是不能持久的幻像,「20億」甚至「10億」恐怕是研究負面危機downside risk時必須採納的參考數字。

根據高鐵工程的現狀看,將來機管局無力償還債務時,政府是不會輕易出手的,立法會則肯定袖手旁觀,所以「庫房撐腰」的說法也是不可靠的。

面對這個境況,誰會借錢給機管局?

註1 失去競爭力的赤鱲角機場 – 不是輸在「跑道」,是輸在「橋」(更新版)

註2 赤鱲角機場 – 望向樟宜和仁川的思考

註3 一場雷雨也敵不過的豆腐渣機場

從飛機復飛看馬灣噪音及三跑未解的死結

$
0
0

航班XXX路線及正常離港航道(A、B)

朋友送來今天(7月30日)下午某架抵港飛機的復飛路線圖,剛好用來討論馬灣的噪音問題,以及第三條跑道至今未解的死結。

航班XXX從東面飛來,循1、2、3路線飛到跑道西面準備降落,但是臨時決定重新爬升離開機場,技術名詞叫「復飛」,按標準程序向左拐彎(4),飛越大欖涌水塘,然後循5、6、7路線飛行,回到正常降落的軌跡。

圖中可以見到其他的飛機位置,位於黃色航道A上的飛機是剛起飛不久的離港航班,它們的目的地位於香港以東,如果是飛往東南亞的航班,則會循黃色航道B飛行。紅星是馬灣的位置,很明顯接近起飛航線,難怪當地居民感到噪音滋擾。

大家大概不知道,其實他們所受的滋擾程度,高於設計赤鱲角機場時預計的水平,因為當時設計兩條跑道都用來起飛,從北跑道起飛的飛機從第三個方向離開赤鱲角,正如今天復飛的飛機一樣,飛越大欖涌水塘,直線向前跨過深圳河進入內地,即是圖中白色航道C。

如果這第三條離港航道落實,飛越馬灣的航班可以大減,噪音滋擾便得以紓緩,可惜赤鱲角機場啟用至今17年,大欖涌航道沒有實現,全部離港航班只能困在A和B航道,馬灣居民惟有接受百分百的噪音。

為甚麼大欖涌航道沒有實現?因為解不開空域這個死結。

從赤鱲角機場起飛後從C航道往東北方向飛,去到深圳河時飛機的高度與出入深圳機場的飛機出現衝突,而深圳機場又在赤鱲角機場之前啟用,不能要人家讓路,於是這條離港航道始終停留在圖紙上,至今沒法執行,只可以在復飛的情況運用,不過需要急轉向東前往圖中的5號位置,確保飛機留在香港的空域之內。

以上的觀察跟第三條跑道有關係,它的環評報告假設部份離港航班起飛後直接轉北進入內地,然後推論雖然將來航班數目增加,但是為馬灣居民帶來的噪音依然在可接受水平,不過這個假設用了二十多年(從1992新機場規劃總綱起計)已經證實是失敗的,更何況深圳機場航班比以前頻密得多,空域矛盾更加尖銳,死結比前拉得更緊,怎樣解啊!

我們必須注意近期大局的轉變,不可以再陷在習慣了的「大香港主義」思維中,明白內地城市不遷就香港將成大勢所趨,三跑建成後起飛向北進入內地是空想,應該老老實實地接受,空域是赤鱲角機場未來發展的硬框框,是填海沒法改變的!

一次復飛路線讓我們簡單地看明白空域的局限,令馬灣的噪音問題無法解決,而且聲稱三跑建成會增加航班只是不顧現實的虛妄。

論CEO迷信的傷害 - 香港機場管理局案例

$
0
0

失蹤的客運大樓兩翼

香港機場管理局1995年成立,由香港政府全資擁有,但是要求以「商業原則」運作,管治權理論上在董事會,但是董事都是社會上的忙人,大多視委任為榮譽職銜,實務由相當於商業機構CEO的「行政總監」操控,這個安排反映了當時政府和權貴階層對「小政府、大市場」和CEO的迷信。

CEO迷信在西方社會興起了半個世紀,全稱是Chief Executive Officer ,有中譯為「首席執行官」,但是民間公司的職位何來是「官」?以下直接採用CEO稱謂。CEO迷信的中心思想,認為大型公司空降有高層管理經驗和良好業績(指賺錢)紀錄的外人擔任CEO,新思維會為公司帶來活力,在成規之外找尋和訂立新的發展方向,透過大動作在短時間內提高公司業績,主要指提高盈利和向股東大派利息。

大學的管理學教科書有不少所謂「成功CEO」的示範例子,加上傳媒雜誌等喜歡為賺大錢的「叻仔」吹噓,CEO迷信在西方社會幾近信仰,以為CEO是懂得變錢的神仙,大型企業爭相設立CEO職位,以及從公司以外羅致「人才」,希望創造極速賺錢的奇奇蹟。

1980年代新自由主義冒起,英美等國提出「小政府,大市場」和「商界比政府高效率」等催眠術,陸續把政府功能推出公務體制之外,改由「公營機構」執行,借用所謂「商業原則」去達到公眾目的。這些機構公私不分,目標不明,更不幸地這些機構也仿效商界設立CEO職位(雖然未必用這個名稱),以及從商界聘人出任,然而人們忘記了公營機構跟商業機構有根本的分別,它們的成立有公益目的和社會功能,賺錢不是量度機構成功與否的唯一標尺。

成立機管局反映新自由主義潮流,不過機管局初期的核心任務是按1992年《新機場規劃總綱》把機場建好,所以CEO未能發揮「訂立新方向」和「賺錢」的功能,1998年機場啟用後塵埃落定,2001年招來了不懂航空和不以香港為家的彭定中出任行政總監,CEO迷信正式啟動,他上任第一天便明言他的任務是「增值」,而且重點是「促進業務增長」(註1)。

彭定中在任六年,每年的可分配盈餘由2001/02年接近零上升到2006/07年接近20億元,猜想董事會和他本人都以為成績不俗,不過這段時期是新機場站穩腳跟和中國市場經濟快速成長的階段,也是全球金融泡沫膨脹的時期,機場業務增長有它的歷史背景,很難說是CEO的個人功勞,不幸的是在盈利增長背後,還隱藏了CEO靜悄悄地扭曲機場發展方向和有理說不清的突變!

隨着乘客和航班逐步增加,機管局理應按原總綱計劃啟動中場X形候機大樓工程項目,在2010年前提供49個登機橋飛機橋泊位(註2),同時依照2001年的《規劃總綱2020》啟動擴建客運大樓兩翼的工程去增加出入境設施,但是這些都在彭定中任內神秘消失。

2007年機管局推出《規劃總綱2025》,不再提X形大樓和擴建客運大樓兩個核心的航空服務工程,卻建成了名為「二號客運大樓」的商場,這座建築原名「航天廣場」Sky Plaza,目標是增加「商業收入」,但是因為定位不清,營運不善,結果門庭冷落,是超級失敗的商業投資,另一方面大樓沒有增加飛機泊位,又不提供入境功能,航空公司拒絕進駐,作為客運大樓也是超級失敗,總之是不知所謂,可以說徹底粉碎了CEO神話。

不過可能其實不是「不知所謂」,CEO先生也許很清楚所為何事,壓下了必要的大型工程,省下大筆工程開支(X形大樓當時造價大概200-300億之譜),任內的賬面盈餘便能夠年年增加,把機場未來的希望推在未經詳細論證的「第三條跑道」,未來的大項目支出計入未來CEO的賬,不關他的事,這是經典的CEO邏輯。

可憐「精心策劃」種下了目前登機橋泊位遠遠不足、服務水平下降、給新加坡和首爾超前等的禍根,彭定中離開機管局之際,機場的「發展」已經被扭曲,走上不是以香港人最大利益為依歸的歪路(註3、4)。

西方社會CEO迷信好景不常,最近十多年,CEO制度的壞處在西方社會逐漸浮現,空降的CEO目光聚焦在任內的財務業績,以求得到天價的花紅,不會考慮公司在他離職後的長期利益。不少公司發現某CEO任內採取的措施也許令公司業績有幾年(甚至只是幾個月)的風光,但負面的長遠影響才顯露出來,傷害淺的還可勉強修補,傷害深的會令公司一蹶不振,無法收拾。彭定忠大概是本地的典型。

2007年許漢忠接任機管局CEO,延續上任的策略,大力推銷滿任後才啟動的第三條跑道工程,壓住機場基建支出,僅以各種短期措施勉強應付航班和乘客的增加,對創收則十分落力,盡量擠壓機場大樓內的空間,不管多了擠迫,少了品味,總之變出商店、食肆等有租金收入便可,至於航空公司和乘客得到的服務是進是退,不在一般CEO計算範圍之內。他2014年離任,賬面盈利上升到2013/14年度60多億,跟上任一樣,董事局和他個人大概都感覺良好。

相信機管局正在游說財團,聲稱業績良好,每年可分配盈利最新數字超過70億元,償還第三條跑道的1400億元債務「只需20年」,不過讓我們分析機管局十多年來的財政狀況。

2007/08年度可分配盈餘開始超20億元,隨後逐步上升到2014/15年度72.5億元,把八年內超過20億元水平的差額加起來總數約265億元。如果於2007年啟動建造X形候機大樓,這時的工程造價恐怕飇升到300億元或以上,即是說表面上增多的盈餘會損耗用盡。如果造價高達400億元(不是不可能),則數字更會跌到10億元以下。以上還沒有算理應同步進行的出入境客運大樓的擴建。

可以說,十年來機管局的賬面盈餘是犧牲機場必需的基礎建設堆砌出來的,赤鱲角機場給前兩任無心經營航空本業的CEO搞到失效,失去「世界第一」,成為害怕打雷的豆腐渣機場(註5),加上愈來愈多對旅客的種種不便,香港形象的損失遠超機管局「省下」(實質是怠隋沒有用好)的二、三百億元。

在服務變差變壞的背景下,赤鱲角競爭力必然下降,加上歐洲和中國內地的金融動蕩、內地旅客外遊目的地變化等不肯定因素,機管局的70億元盈利數字只是幻像,「20億」甚至「10億」恐怕才是金融機構借錢給機管局前,研究負面風險downside risk時必須採納的參考數字,向這樣的機構借出1400億元,可能連利息都收不足!。

赤鱲角機場是香港連接世界的門戶,這個功能對全香港的人都十分重要,也是機場存在的唯一原因,但是「CEO迷信」加上「商業原則」令焦點轉移去了商場和會計遊戲,機管局變成「商場管理局」,嚴重侵蝕了機管局營運機場的能力,令連接世界的門戶失效。

殖民地政府離港前夕,迷信CEO、商業原則、市場力量等,成立了不少「局」或「公司」,把政府功能移出公務體系,夢想有高效率,以及可以減少對多種社會功能的資金投入,但是過去幾年,大家大概都見到這個模式是失敗的,西九龍文化區管理局花了大燒銀紙而毫無寸進,市區重建局豪宅建不停,鐵路公司年年賺錢年年加價等,都沒有惠及市民。

機管局是我比較熟識的例子,其他機構就等待其他人分析了。CEO迷信加上不合適地套用商業原則,對政府功能造成嚴重傷害,反映一個時代潮流的錯誤,是時候喊停盲目地向前衝鋒,全面檢視過去和重新出發,構建對市民大眾有利的公共運作體系。

甚麼時候我們才有足夠魄力打倒CEO迷信,把「外置」了的政府功能,重新納入公務體系,為香港人民的真正幸福作出貢獻?

註1 香港機場管理局2001年1月16日新聞稿: 機管局新任行政總監致力為機場「增值」
註2 2001年機場管理局《規劃總綱2020》
註3 《草雲居》 失去競爭力的赤鱲角機場 – 不是輸在「跑道」,是輸在「橋」(更新版)
註4 《灼見名家》 赤鱲角機場 – 望向樟宜和仁川的思考
註5 《草雲居 》 一場雷雨也敵不過的豆腐渣機場

城規會諮詢三跑規劃 12,216反對僅4支持

$
0
0

(獨媒特約報導)政府早前修改赤鱲角分區大綱草圖,建議加入機場第三條跑道,團體在第一階段諮詢期動員反對。城規會昨日公佈收到的意見書數字,在12,220份意見中,僅4份支持興建機三跑。大綱圖的第二階段諮詢由昨日開始至9月8日。

城規會網頁昨公佈第一階段收到的意見書數字,達12,220份,翻查摘要的資料,僅4份意見書支持,其中3份來自香港付貨人委員會、香港運輸物流學會及香港公路學會3個機構,他們稱「三跑道系統能增強香港作為國際及地區性航空樞紐的地位,及/或保持競爭力及經濟增長,應對區內其他機場的競爭」,另一支持意見來自個人Leong Kam Ho,稱機三跑「與大嶼山其他的基建項目的協同效應可產生大量就業機會。」

除4份支持意見,其餘逾12,000份均為反對。有41份來自鄰近機場地區的馬灣、沙螺灣及䃟頭村,稱擴建機場會對環境造成破壞,並帶來噪音問題。公民黨多名成員則以機三跑擬議的空域管理(涉管理內地空域)及繞過立法會的融資安排,或違反基本法第一百三十條及七十三條反對,包括立法會議員陳家洛、郭家麒、郭榮鏗,前立法會議員陳淑莊及離島區議員余俊翔。

主要環團亦去信反對,包括世界自然(香港)基金會、香港海豚保育學會、香港觀鳥會及環保觸覺,稱將對中華白海豚構成不可逆轉的影響,促當局待司法覆核判決後才修改分區計劃大綱圖。

環保觸覺早前協助東涌居民王進洋提出司法覆核,指機三跑安排違反《基本法》。保育人士何來及土地正義聯盟成員譚棨禧,亦就環保署批出三跑工程環境許可證的決定,入稟高院申請司法覆核,於5月21日獲批,正待排期展開聆訊。

就第三條跑道再向城市規劃委員會提交意見

$
0
0

攝:Manson Wong

年中城市規劃委員會就興建第三條跑道及機場島改劃商業城項目的規劃諮詢公眾,收到12220份「申訴」,其中四份支持,其餘都是反對。目前進行程序的第二步,邀請公眾就「申訴」提意見,回應限期是明天(9月7日)。

有點繁瑣但不得不參與,以免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關心此事的朋友明天之內就要向城規會提出自己的書面意見,確保反對三跑申訴得到確立,支持三跑的觀點被駁倒。想行動的朋友請去人人監機會臉書專頁

我今天遞交了意見書,內容如下:

發送:城市規劃委員會
發自: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客座教授林超英
事由:赤鱲角分區計劃大綱草圖S/I-CLK/13 - 就申訴提出意見
日期:2015年9月6日

2015年8月18日城市規劃委員會的憲報通告,公布了公眾對赤鱲角分區計劃大綱草圖S/I-CLK/13的申訴,以及邀請公眾對該等申訴提出意見。謹根據城規條例6A(1)提出以下的意見。

申訴編號 TPB/R/S/I-CLK/13-1 至 4

1. 此四項申訴支持草圖北面填海所得土地用作「機場」用途,論述基礎是該處興建第三條跑道(”三跑”)會提升赤鱲角機場的競爭力,而這個說法又建基於機場管理局所謂「三跑系統可以大幅提升機場的飛機升降量」的假設。必須指出:航空專家(包括兩位前民航處處長、內地航空專家及機管局聘請的顧問NATS*)早已指出空域飽和令三跑建了也沒用,今年(2015年)年初廣州白雲機場第三條跑道開始運作後,每天只能增加十個航班是非常實質的證明,赤鱲角機場和深圳機場飛機升降有直接的矛盾來自簡單的幾何空間局限,在不關閉深圳機場的前提下,沒有任何人為措施能夠解決(見附件一),實質超出了內地及特區政府的解難能力。城規會委員必須認真理解第三條跑道不能發揮機管局聲稱的功能的原因,包括TPB/R/S/I-CLK/1-392對機管局所作預測的嚴重質疑。基於以上現實,TPB/R/S/I-CLK/13-1 to 4支持草圖者的意見是建基於錯誤和不成立的理據的,城規會不應理會。

(*見2007年提交的《空域及跑道容量研究第一期終期報告》)

2. 草圖支持者意見認為雙跑道系統接近飽和,三跑可滿足中至長期的航運需求,有助維持競爭力,不過提升目前赤鱲角機場飛機升降數目的方法不只一個,資深民航專家如兩位前民航處處長和民間團體人人監機會先後提出了毋需三跑的替代方案,但是機管局一直拒絕公開討論,也從來沒有和不能證明三跑是最符合環境、社會及經濟效益的提升競爭力方案,因此城規會不可能知道草圖中有關三跑部份的土地規劃是否達到香港規劃基本目標「促進社區的衞生、安全、便利及一般福利」*的最優方案。由於草圖支持者的意見假設了三跑是唯一方案,而這是源於對事件的錯誤認識(主要受機管局的片面宣傳誤導),與事實不符,城規會不應理會他們的支持意見和不應通過填海建三跑的大綱圖修訂。

(*香港法律第131章城市規劃條例「詳題」,是城規會運作的指導原則。)

申訴編號 TPB/R/S/I-CLK/13-5 至 12220

3. 一萬二千多份反對意見書中,牽涉的範圍非常廣泛,包括三跑興建期間及興建後對全港各區居民及社區造成的種種負面影響、久缺全盤運輸配套規劃、對生態的嚴重影響、以及衍生出航空、航海及陸地運輸的安全問題(尤其見TPB/R/S/I-CLK/13-400)等等,千頭萬緒而不見全局,未見其利已先見其害,城規會應認真處理所有反對意見書提出的理據,否則三跑建成後不能達至預測的效益卻造成早已預見的破壞,則城規會和相關政府部門恐怕都要負上無可逃避的責任,不過對香港整體利益來說,更不幸的是不少破壞將是無可彌補的。

結論

4. 三跑牽涉填海650公頃,面積約為界限街以南九龍半島(不計西九新填海區及舊啟德機場)的三分之二,佔用香港寶貴空間不少,茲事體大,處理必須慎之又慎。舉一個極端的例,同樣面積的土地,足夠興建一個「新九龍」, 讓百萬計的香港人安居樂業,有了這個比較,希望城規會委員們感應到這次大綱圖修訂的大局觀和對全港市民的重要性,絕不宜單純地看成「機場發展」議題而匆匆通過。

5. 在履行法律要求「促進社區的衞 生、安全、便利及一般福利」的前提下,注意到四份支持修訂圖的意見書是基於不成立的理據和錯誤的認識,考慮到三跑未被證明是提高赤鱲角機場(及香港航空業)競爭力、最符合香港總體利益的方案,以及理解到同樣面積土地的重大社會意義,城規會此刻應該否決赤鱲角分區計劃大綱草圖S/I-CLK/13內提出的修訂。

Viewing all 10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